三 襄阳观礼(1/4)
拔列宏独自直奔襄阳,立足城郭之畔,仰望之下,却也雄伟壮观。
襄阳位于长江支流汉江的中游,汉江中游平原腹地,是鄂、豫、渝、陕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襄阳的发展肇始于周宣王封仲山甫于此,从荆州牧刘表徙治襄阳始襄阳历来为府、道、州、路、县治所。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素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兵家必争之地”之称。
襄阳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孕育了楚赋开山鼻祖宋玉,“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等典故流传至今。留下了穿天节、端公舞、牵钩戏、锁呐巫音、苞茅缩酒等楚风遗俗,留下了西周邓城、宜城楚皇城、南漳楚寨群、枣阳九连墩等楚文化遗址。
上承汉末,下启魏晋,在近百年群雄争战、风云际会的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谋划《隆中对》,襄阳成为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源头;以羊祜镇守襄阳、杜预上表灭吴方略为标志,襄阳成为晋灭吴、完成统一大业的策源地。东汉末年,北方战乱,刘表领荆州牧,“爱民养士,从容自保”,把襄阳治理得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成为乱世中一片安宁的“绿洲”,数以千计的士人纷纷来到襄阳,诸葛亮、司马徽、庞德公、庞统、徐庶、崔州平等一批谋略精英,经学家宋忠、文学家王粲、书法家梁鹄、音乐家杜夔等一批杰出人物汇聚襄阳。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著《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等,对后代史学发展影响深远。
东晋高僧释道安在襄阳长达15年之久,研究佛学,讲经弘法,统一佛教姓释,确立僧律戒规,首创本土僧制,编撰当时第一部佛经目录,奠定了印传佛教本土化的基础,对后来文化儒释道格局的形成乃至整个汉传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使襄阳一度成为全国的佛教传播中心。襄阳是“三国文化之乡”,三国文化遗产丰富,《三国志》86卷中有18卷写到襄阳.
司马荐贤、三顾茅庐、马跃檀溪、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等发生在襄阳的三国故事。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品格叫人赞服。
古有“江河淮汉”之说,汉水流域是华夏民族发祥地之一。襄阳踞汉水中游,东西交汇、南北贯通,“汉晋以来,代为重镇”,是汉水流域最重要的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襄阳成为历史上的区域性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成为汉水文化中具有重要影响和代表性的区域。主要体现在商业文明历史悠久。汉水是中国古代内河最便捷、最畅达、最繁忙的“黄金水道”。襄阳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是汉水流域最重要的水陆码头,商业文明延绵多年。汉代襄阳“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陇坻,下接江湖,导财运货,懋迁有无”;隋唐襄阳“往来行舟,夹岸停泊,千帆所聚,万商云集”;后世的襄阳“商贾连樯,列肆殷盛,客至如林”,建有20多个商业馆所、30多个码头,商业辐射到黄河上下、长江南北。
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诗经》、《楚辞》均发源和交汇于汉水流域,《诗经·汉广》描写的汉水女神是古代文学史上最早、影响最深远的江河女神形象。历经千百年流传,汉水女神形象成了千万汉水女儿美丽、善良、聪慧、高贵的象征,寄托了汉水流域人民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美的追求、善的推崇和情的向往。襄阳人宋玉和王逸是《楚辞》的主要作者,宋玉推动了楚辞向楚赋的转变,王逸编撰了《楚辞章句》。
拔列宏去吃了饭,到了一处石牌楼前,看到了几个人在此驻足,却是火乾道的人。
拔列宏心道;‘他们也是奔着襄阳来的,却为何事?“接着看到了火乾道另外十几个人,两对人会合,直朝南去。南城的一处大宅里,却是张灯结彩,这里却是襄阳彭隽阳的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