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岘山遇险(2/4)
忽然一个僧侣的掌力从旁飞来,拦住了这姑娘的袭扰,却是那当时袭杀华建瓴的一个吐谷浑僧人。
这吐谷浑僧侣叫做容甲,看到当时这姑娘追击拔列宏,心想这东西绝不能妖女手里,一时出手拦截这姑娘,反倒给了拔列宏逃跑的时间,一时急速狂奔。
当时这姑娘暗自恚怒:“你这贼秃真是混账,不去追人,反来和我罗唣,嘿。”
两个人在此拆招,这容甲武功可不是一般纯熟,一双肉掌挥舞起来也是虎虎生风,威力强劲,这是吐谷浑的劈挂掌。当时这姑娘和这容甲缠斗三招,都没分胜负,而此时拔列宏却奔出了几丈开外。
这姑娘心急如焚,可是一三时刻难以拿下容甲,只好见招拆招。
那时拔列宏堪堪奔出了几十步,就看到了另一个僧侣急促奔驰而来,而是容甲的师弟铜朔。
拔列宏当时拔刀,砍向了铜朔,铜朔掌力击出,咔的一声,钢刀断折,拔列宏一时一矮身,飞出了钢刀,待得铜朔闪躲时,借此西窜到了一棵树下,折而向北。
铜朔劈挂掌过去,咔嚓一声,整棵树都折断了,向下倒去。拔列宏可是不敢懈怠,急速向北逃去。
拔列宏堪堪奔处半里地,就看到铜朔急匆匆的奔来,和自己相差三四丈远。
忽然前面出现了哀哭声,却是一队送葬之人,浩浩荡荡的,直奔岘山。
襄阳岘山俗称三岘为赤松子洞府道场 ,传说伏羲死后葬在此处,身体化为岘山诸峰 ,包括岘首山、紫盖山、万山,是一座正宗的历史文化名山。她背靠巍巍大荆山,环抱“铁打的襄阳”,遥控“纸糊的樊城”,峰岩直插滔滔汉水,雄据一方。大宋淳化年间,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命率兵与元蒙在此数度争战,收复失地后,作襄阳铭道:“壮哉岘,脊南北。翳墉壑,几陵谷。乾能央,剥斯复。千万年,屏吾国。”至今摩崖石刻犹存。
据说伏羲死后葬在襄阳境内。因华胥于雷泽履大人迹而生伏羲,故伏羲死后身体化为形状似大人足迹的群山横亘襄阳南,而掌控宇宙秩序的“规矩”则化为西边的群山。因为山小而险,故称之为岘山。
岘山,到处是名胜,遍身皆古迹。刘备马跃檀溪处,风林关射杀孙坚处,羊祜的堕泪碑与杜预的沉潭碑,刘表墓与杜甫墓,张公祠和高阳池,王粲井,蛮王洞等蜿蜓数公里。登临岘山顶往南看去,楚皇城、张自忠上将抗日殉国处以及古代**文学鼻祖――宋玉故里历历在目。朝东方向,夹鱼梁州与山水田园派诗的开创者――孟浩然的隐居地鹿门山隔汉水相望。向北远眺,襄阳米颠纪念馆,古邓国和关羽水淹七军遗迹尽收眼底。注目西去,孔明躬耕地――古隆中烟雨朦胧。岘山脚下的襄阳城和夫人城,是宋元大战之地。
唐代大诗人孟浩然有诗:《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历史上流传下来关于岘山的诗多不胜数。而实际上,这位来自襄阳鹿门山的孟浩然可以说是古往今来以诗描写岘山最多的诗人。上面诗中所提到的岘山位于襄阳城西南1公里处,东临汉江,与一水相隔的鹿门山形成东西对峙,严如扼守在江汉平原北部的两扇大门。
名山名水出名人,当然也出名石。在岘山腰岩上有一块苍劲的“岘石”就是极品古石。凤凰山出的襄阳石,宋代的“云林石谱”己有记载。经考证,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的编钟,是岘山的石片磨成的。在湖北省博物馆陈列的编钟复品,以及演奏发出的美妙楚音,也是岘山之磬声。三千里汉水,流到这儿被岘山迎头一挡,拐出了一个大大的急转弯。岘山美石不断被冲进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