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1/4)
第十三年,上初一,加入中国共青团。
第十四年,上初二,开始长胡茬,发现体育课老有几个女生不跑步,于是怀疑体育老师是个好色之徒。
第十五年,上初三,在春节联欢会上参加流行歌曲联唱表演。
第十六年,告别初中,以体育特招生身份顺利进入重点高中。发现班主任是个爱占小便宜的人,语文老师是个结巴。开始初恋。
第三章青年时代
近代
第十七年,失恋。知道摇滚是怎么回事。
第十八年,高三,除了做题几乎没有其他记忆。
第十九年,高中毕业,高考中幸运地没有成为牺牲品,进入外地大学学习。
第二十年,插班跳级。第一次接触电脑游戏《仙剑奇侠传》,着迷。
第二十一年,开始翘课,自学弹吉他,喜欢在礼堂前的草地上自我陶醉地弹唱校园民谣。寝室里凑钱买电脑。
近现代
第二十二年,大学毕业,突然发现文凭是一张废纸,看不惯某些东西,灰心,离开生活四年的学校。同学告别,大醉及痛哭各数次。
第二十三年,通过努力以及老爸厚面,进入地级政府工作,被评为优秀工作者。发现不是自己不明白,这个世界变化真快。
历史空白
第二十四年,开始为期两年的恋爱。
第二十五年,继续为期两年的恋爱。
现代科学技术文明及双刃剑
第二十六年,失恋,突然发现周围的朋友都已结婚,自己成了遛大街的王老五。加入中国共产党,升职,开始感觉青春所剩无几。
第二十七年,平淡如水的日子在继续,最大的愿望是结婚。偶尔还会感觉迷惘,看不到明天。
第二十八年,经过“非典”的考验。再次开始恋爱,女朋友鼓励我跳槽寻求发展,考虑中……
后记:生命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盒中乾坤。
我们这一代(1)
身为70年代生人,我要说的,是我和我们这一代的故事。很难说我的文字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表明我们这一代的特点,又能够多么精确地诠释出“我们”的定义。但就像是拍电影,有的是为了教育和启迪,有的只是通过镜头的累加,用来叙述和记忆。我的文字,偏向于后者更多一些。
汤因比说过:“过渡时代的痛苦在于,他们‘在’而不‘属于’两个时代。”按汤因比的话来理解,过渡一代的痛苦在于它有“属于”两个时代的思想和逻辑,却又不清楚自己的立场到底在哪个年代,因此,它“不属于”任何时代。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一代都是过渡时代,既为上一代的思想和逻辑所影响,又潜移默化它的下一代。思维和逻辑与其说是阶段性的,不如说是连贯性的,好比是一条河流,流量时大时小,甚至在某个地段,潜入地下而成为“地下河”,但它总是在流动,在渗透。
我们这一代人,似乎没有背负十年前那代人那么重的精神负担和矛盾,但也不如晚生十年,吃麦当劳、肯德基成长起来的这一代活得现实、纯粹。
在我生命最初那几年,周围的环境似乎还有一些隐约的政治色彩。比如说我就读的第一个小学就叫“防修小学”(两年后即更名为“市第三小学”);而对面那所小学叫“育红小学”。那时大家都这么叫着,没去想这里面究竟有什么涵义。直到高中学历史,学到“修正主义”,才意识到母校的名称原来是政治的产物,意指“防止修正主义”,而“育红”,则毫无疑问是培育根正苗红的革命接班人之意。但-->>